[黄庭坚俚俗词语言特色简论]黄庭坚的故事 摘要:山谷的俚俗词语言可称为“本色当行”,无论是用字的通俗浅俚,还是形式上的叠韵、俳体,都特色鲜亮,并与后世戏曲在语言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1]。然纵观后世对山谷俚俗词语言的注目,甚为寥寥。因此,本文试图就黄俚俗词语言之特色展开探究。 关键词:黄庭坚俚俗词语言特色 在黄庭坚以前,已有以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的文人化的士大夫阶层抒写柔情、畅叙幽怀的词品佳篇,也有以柳永为代表的符合市民趣味的畅销之作。“黄一方面承认词是‘艳歌小词’主张词不过是‘空中语’,另一方面又看作与诗同路,是表述‘心中事’的言志之物,原因在于既指定传统的词的本流,又想超过传统的领域,开辟新生的道路。”[2]因此无意不可入,多有戏作闲笔。总之,对世俗生活的广泛而深刻体验,对时代生活的实录精神,以及将其付诸笔端的游戏心理,致使他创作了数目可观的陶写时代风貌、展现世俗百态的俚俗词。 黄山谷俚俗词之语言,鲜亮地体现了“香艳”或“俚俗”的作风,乃“本色当行”的生动体现。“‘本色当行’原是宋代诗词的评语”[3],直指词作中那种通俗有趣、生动活泼的风格,俞平伯先生亦指出,“词的作风本是两点:‘香艳或俚俗’”[4]。后来“本色当行”成为了行家里手撰写戏曲的本真范式和典范原则,如王骥德《曲律》里所讲“曲之始,止于本色一家。”可以说,“本色当行”的品貌,由山谷之俚俗词及后世之曲,都在直率浅白、俚俗杂陈的语言中着意反映世俗生活、展现众生情态。 具体而言,山谷俚俗词之语言特色可见以下几点: (1)俗字俳语 大量使用当时家常口语、不避俗语,显现出亲切活泼、明白晓畅的风貌,颇合市井趣味。黄学柳以俚语入词,“多用俳语,杂以俗谚”,不排除黄作词的“游戏心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如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序言中所言,“约当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特别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俗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言所习见也。”这些字词的频频出现,使得山谷俚俗词多带有市井气息和民间风味,现略加以举隅: 名词如“阎罗大伯”、“撋就”、“口歆” 代词如“我”、“你”、“他”、“冤家”、“奴奴”、“咱”、“斗里(这里)” 形容词如“恓惶”、“济楚(美妙)”、“瞢腾(晕乎乎)” 动词如“看承”、“夯”、“生受”(吃苦为难)、“僝僽(嗔怪)” 疑问词如“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