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一、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什么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外引”有助于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种股权互相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金融主体,完善金融运营与金融进展的微观机制。而仅仅引进国内投资者,是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的的。道理很简朴:作为国有银行股东,无论是国有公司还是民营资本,在现实条件下都很难有效避开行政干预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国有公司改制上市后并没有使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发生质的变化,就是一个实际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大多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国有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是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更具有抵御行政干预的天然优势。 “外引”是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尽职调查,充足了解了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限度和公信力,增进了市场对国有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股票营销。“外引”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有人紧张“外引”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其实这种紧张是不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安全取决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取决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取决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而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没有必定的、本质的联系。境外投资者入股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办理业务,重要为国内客户服务,要接受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从持股比例看,外资也不会超过中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独资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有些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地区的“三资”公司数量甚至超过了中资公司。数量庞大的“三资”公司,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吗?恰恰相反,三资公司成了这些地区经济高增长的连续推动力和重要引擎。也不能过度夸大“外引”的作用有人说,外资机构不是洋雷锋,外资投资国有银行是为了赚钱。此言不错。别说外资机构,中资机构入股银行大抵也是为了赚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中资和外资投资银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资的银行业绩好了,得到进展了,境外投资者才能赚钱。由于对境外投资者所持股票有锁定期,其不能在国有银行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