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千米和吨》听课反思 “时、分、秒、千米和吨”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听了欧老师“时分秒、千米和吨”一节复习课,有不少收获一、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欧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如上课开始时的动物百科知识: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重约 160 千克,它不会飞,但奔跑速度 1 秒可跑 7 米,……;后面的修改数学日记都说明欧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二、注重单位之间的转换。这节课除了复习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另一重点是非常注重单位之间的转换,这可能跟她本班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例如:说说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说一说 5 吨=( )千克;4000 米=( )千米;7 分 =( )秒;在练习纸上做一做共 5 大题。所以欧老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位之间的转换。除上之外,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复习课,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时分秒,应该从:一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钟表演示;二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认识千米和吨,应该注重感受体验。让学生感受 1 千米有多远?1吨有多重?课堂上,尽量把复习课当成新授课那样去上,把千米和吨的知识系统纳入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在巩固中,延伸知识网络。先是回忆梳理,包括基础整理和联系实际拓展;然后再是巩固练习,包括基础练习和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