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院士制度改革”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6 月 13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时事评论背景: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的院士章程进行“大修”,对推荐渠道、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等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意味着,院士怎么推、怎么选、怎么退,有了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院士制度改革”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两院重新修订院士章程,突出了学术导向,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破除功利倾向,推动院士制度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以 1955 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为标志,我国的院士制度已经走过近 60 年的历程。多年的实践发展中,两院多次修订完善院士章程和相关实施细则,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量子通讯到纳米科技,从 1956 年绘制的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到新世纪初制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 随着近年来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的院士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遴选过程中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少数院士兼职过多、待遇过高学科布局不尽合理,中青年院士所占比例偏低,由于院士这块招牌有利于为所在单位争名分、争资源,一些单位的院士终身不退休,想退也不让退。凡此种种,不仅偏离了院士的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也不利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