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讲 区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网络构建高考透视1.地位。本讲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2.方法。复习时把握以下几点:(1)资源和能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考查区域资源分布状况、资源特征、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重点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以及传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建设。3.方向。(1)“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今后仍是重要考查方向。(2)“各种资源的开发与跨区域调配”是今后高考重点关注的考点。以区域图(世界、中国)或重大事件(项目)发生为背景,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始终是高考重要的命题方向。重要考点 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其原因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资源丰富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半湿润、湿润高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合理利用水源湿地资源的系统分析1.湿地的成因分析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举例说明:(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湿地的生态效益3.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耕还湖、退耕还沼泽、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