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 泥鳅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誉称。据分析,泥鳅的可食部分占 80%左右,鳅肉蛋白质含量达 20.7%,脂肪 2.8%,灰分 2.2%,磷、钙、铁的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 A。泥鳅还有多种药用功能,《本草拾遗》中记载:泥鳅性味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等症;《本草纲目》中也载有:鳅有暖中益气的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乳痛等都有一定疗效。现代医学认为,常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防治眼病、感冒和枯夏等。在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泥鳅已成为一种营养滋补食品。 泥鳅属小型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水体中。其养殖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农村家庭式专业饲养。近年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的试验讨论,为解决鳅种来源、普及养殖技术提供了保证。实践证明,养殖泥鳅是农村居民快速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各地农村或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推广养殖。二、泥鳅的生物学特征(一)形 态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头较尖,吻端向前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触须 5 对。眼很小,圆形,为皮膜覆盖。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 150 个左右,头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腹鳍较小,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 体背及体侧深灰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黑色大斑点奇鳍上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体表粘液多而滑,不易徒手捕捉。 泥鳅脊椎骨数 42~49 枚。鳃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裂止于胸鳍基部。咽齿 1 行。胃壁厚,左侧卷曲。肠短,直线状。鳔小,位于骨囊内。(二)食性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小型甲壳类动物、底栖生物、水草、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一般来说,在幼苗阶段即体长 5cm 以内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体长 5~8crn 时转为杂食性,除摄食甲壳类、昆虫幼体、扁螺、丝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体长 8~9cm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