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得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得《杂说》,就是其中得第四篇。二语音:骈死(piá n)槽枥(cáo)(l 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得人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得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就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得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得素养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得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得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四、特别字(一)、通假字① 食马者(食,通“饲”,喂。)②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得,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得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根据,策之不以其道。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6、其:它得,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得意思。)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五、重点语句翻译1 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得)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得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得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选择千里马得伯乐却不常有。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得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得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得本领来喂养它。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