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1 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回顾这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对于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分别从动因特征、动态特征和结构特征三个方面,剖析 1979—2001 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格局及其成因。文章认为,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已有了较大改善、形态有了重大转变,但仍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稳定以及加快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的转化,是实现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资料来源: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9 页。④ 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1 页。供给的绝对数还会增加,但增长率并不会很高,低于 1%。从资本增长率来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在40%左右,也不大可能再进一步提高,因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也是高国内投资率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国家之一。因此,中国今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主要是提高 TFP。 三、 结构特征:二元经济结构曲线形弱化 中国作为进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是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1957—1978 年间,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惊人稳态格局1979 年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对外开放的进展,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弱化的总体态势。表 3 显示,1979—2001 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指数与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这说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已开始朝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化。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农村改革的成功、乡镇企业的“离土不离乡”,一度曾使得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复杂化;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对二元经济结构冲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仍在。因此中国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化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从改革后的情况来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弱化的总体态势中间有反复,呈现出曲折演进的动态轨迹。1978 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又是从农业发起的。农村改革的结果是农民手中有了资金,又有大量的过剩劳力农民自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