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全文)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黄疸、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即 进入了肝硬化失代偿。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肝功能的急剧恶化 有关,往往造成肝衰竭、肝外多器官衰竭与高短期死亡率。ACLF 病 情凶险,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除肝移植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全球各地区对 ACLF 的定义主要来自于亚太肝病学会(APASL)、 北美终末期肝病讨论联盟(NACSELD)、欧洲肝病学会(EASL)、世界胃 肠病学组织(WGO)以及中华医学会(CMA),这些定义虽然针对同一个 疾病,但由于地域,引起该疾病的病因、诱因等不同,其临床特点和 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对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极大挑战。1ACLF 的定义ACLF 的概念在 1995 年第一次被提出,用来描述急性和慢性肝损伤同 时发生的情况。26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最早对 ACLF 的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1]。29 年 APASL的 ACLF 协作组首次发表其专家共识,定义 ACLF 为:无论 有或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出现急性肝功能恶化,表现为黄疸(TBil >5 mg/dl)和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 5 或凝血酶原活 动度< 40%],并于 4 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2025 年 EASL 的 一项包含 8个欧洲国家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讨论(CANONIC)⑵结 果,将 ACLF 定义为一种肝硬化的急性失代偿,与器官衰竭和短期高 死亡率(28 d 死亡率>15%)相关的疾病。根据发生器官衰竭的数目, 将其分为 3 个不同的等 级 ( ACLF 1 级 、 2 级 、 3 级 ) , 其 28 d 和 90 d 死 亡 率 分 别 为 22%、32%、76% 和 40%、52%、79% ⑵。2025 年, NACSELD 在肝硬化失代偿感染住院患者中定义感染相关的 ACLF 为“存在两个或多个器官衰竭标准为存在休克、III 或 IV 级肝性脑病、使 用血液透析或机械通气),短期死亡率显著升高”[3]。同年,APASL 专 家共识更新了 ACLF 短期(28 d)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比较发现,APASL 专家共识强调了慢性肝病基础不局限于明确肝硬 化,侧重肝衰竭,可以早期诊断 ACLF 以便于干预疾病进程,对早期 死亡率敏感但是特异性差;欧美标准强调有明确肝硬化基础和多器官 衰竭,侧重点并非肝衰竭,对 ACLF 的确诊可能会为时已晚,无法影 响疾病的预后。基于这些定义的分歧,WGO 于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