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讨论综述 【内容提要】“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 1988 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讨论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讨论的一席重地。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讨论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讨论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讨论有所裨益。【关键词】 “红色经典”/人本/现代性/审美/文化/文学生产 我们通常所指的“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从1921 年至 1976 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狭义上仅指 1950、1960 年代的包括文革“样板戏”在内的“革命历史小说”。“红色经典”一词在 90 年代中后期出现,对“红色经典”文本的讨论也大都被纳入“十七年”文学的讨论中做考察,本文就1988 年“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对1950、1960 年代出现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讨论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讨论将另文概述)。 一 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学运动开始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激进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期就以上海为中心,开始“革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因此,以蒋光慈的《咆哮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便成为“红色经典”真正的起源。到了 20 世纪 50-70 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即“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经由 40 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法律规范(文学进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规则等),在 50 至 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法律规范”。[1] (PIV)“革命历史小说从‘边缘’不断地走到‘中心’,而且成为一种不可质疑的中心”。 (P283)50、60 年代间,先后有大批文学作品问世,成为当时几亿国人共同的精神食粮,建构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90 年代飞升出的“红色经典”一词成为50、60 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① 被称为“红色经典”最着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② 这些作品在1950、1960 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开“革命历史小说”讨论新生面的黄子平有过准确的概括:“他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