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导师制讨论总方案|[<<]一、“高中导师制 讨论的提出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着,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在我省展开。根据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力图构建重视根底、多样化、 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开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 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开展奠定根底。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建立校选课指导制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跨班级选课,传统意 义上的班级管理可能会相对削弱。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落实学生 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生活管理,这是必定会遇到的新问题。因此,如何切实地引导学校从 原有的、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转轨,探究 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 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导师制管理正是适应这一需要,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也是 本讨论提出的直接源由。另一方面,导师制讨论也是德育改革之需要。随着素养教育的推动,我们越来越感到德育 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处于个性形成关键期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引起人们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的原因也是复杂 多样的,但我们以为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始终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虽然,学校和老师在 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老师难以在指 导学生进展学科学习时顾与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展,而班主任与德育老师又往往 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要将德育 改革推向深化,不能仅仅依赖于个别老师的素养,而是必须从制度层面去思考,从根本上改变 教学与德育相别离的现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依托一定的教育 制度才能转化成宽阔老师普遍的教育行为。制度创新被提到议事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儿童 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试图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筑富有 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将同时参加行政班和学科教学班的学习 活动,为彻底改变教学与德育“两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