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1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20 以内退位减法》手动心也动,心灵又手巧————20 以内退位减法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不再是为了算而算,而是将它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来体现运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计算对运算概念进一步理解。对学生而言,也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方式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进展。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 》的内容,教材创设了小兔买铅笔的情境,通过解决“还剩多少支铅笔”这个问题学习十几减 9、减 8 的退位减法,通过动手摆学具探究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退位减法,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体会减法的运算意义,进展问题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是整个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内容。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多样的数数活动认识了 20 以内的数,初步建立了“位值”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熟练掌握了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着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的活动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在计算方面,“退位减法”这个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却成为了出错率很高的一项我们似乎也已经习惯性地将它归结为“粗心”、“马虎”!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是否掩盖了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本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前测调研,题目如下:一、口算,直接写出得数:14-9 16-8 13-5 二、访谈:15-8 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三、动手摆小棒,讲一讲 15-8 为什么要这样算?我的思考:“20以内加减法”这样一个内容,确实有很多孩子在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甚至可以达到“又快又对”!但是方法单一。也确实会有一些孩子不会计算。至于应该怎么算,学生也会熟练地“背诵”一整套程序化的语言,操作起学具也比较熟练,可当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