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8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 96-97 页例 1、例 2 和例 3,第97 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推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猜想、分析、推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法律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老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兴奋?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老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讨论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老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对上还是反面对上?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对上,几次反面对上呢?。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对上呢还是反面对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老师引导学生用法律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