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4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创新是一种赌博,是一种突破创新就像一种赌博,当比例为 1 赔 10 的时候,是手里有 1 万元的人,还是手里只有 10 元钱的人,更会去赌呢?这个比方揭示了为什么小公司会比大公司更加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对原有物质世界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制造性的破坏。是从持续性创新的量变到颠覆性的破坏性创新的质变。为什么看起来威风凛凛的市场领先者,总是没法掉头,没法占据下一代技术的市场。在读了本书之后,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我们思考问题的思维范式,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作者以硬盘市场为例来说明具有破坏性的边缘市场如何逐步进展成为主流市场的。比如当 14 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 nimi computer市场的 8 寸硬盘;8 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 PC市场的 5 寸硬盘;5 寸硬盘成主流时服务于笔记本市场的 3.5 寸硬盘;以及 3.5 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 ipod 的 1.8 寸硬盘。在 IT 行业,小企业取代大企业市场地位的例子数不胜数。似乎,小公司只要凭借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就能在三两年内迅速崛起,迅速占据大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面对后起之秀的威胁,先行者似乎只能坐以待毙,永远也摆脱不掉那个该死的技术诅咒。为什么大公司就不能在突破性技术面前处于领先地位,那些领先者能在永久的保持自己技术和营运模式上的领先地位么? 领先企业太注重现有客户和市场,是他们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时失去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大公司之所以与这些“破坏性的制造”失之交臂,既不是因为大公司没有能力进行技术突破,也不是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原有技术的路径依赖,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过顺风顺水。 《创新者的窘境》把技术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前者可以称为“量变”,指使目前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出现的,因而能够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猎取更高的利润。而破坏性创新则可以称得上是“质变”,或“革命性变化”,这种创新对原有技术起到破坏作用,也超越了现阶段用户的需求,因而市场前景不甚分明。 在《创新者的窘境》第四页中写到:盲目地遵循“好的管理者应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的箴言有时可能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越是管理成熟的大公司,在倾听消费者需求,为股东制造最大利润方面越是兢兢业业,在评估新项目前景时,通过决策、获得投资的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