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必备知识】1、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在济南大明湖的辛弃疾纪念祠和江西上饶阳原山麓的辛弃疾墓,都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理想。2、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侈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3、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方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课堂研习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 , 号 , 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 谋( ) 舞榭 ( ) 狼居胥 ( ) 佛 狸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