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洛神赋图》赏析 摘要: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张扬个性,崇尚玄学,追求真性情的时代,曹植的《洛神赋》表达了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却将诗画结合,将《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洛神赋图》,采纳叙事的方法,富有诗意的描绘了原赋的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得视觉意蕴得以再现。关键词:顾恺之;创作背景;《洛神赋图》赏析;美学价值与影响引言: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史诗之精妙,文学之宽博,乐曲之灵动无一不令你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已,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一、顾恺之及其绘画风格顾恺之生活于东晋中期,字长康,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 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 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 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 桓温等人的赏识。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活方式、 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 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 绘画、 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 ,即画绝、 才绝、 痴绝。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 “自苍生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漂亮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倾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