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4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 1700 公里的陆上边界。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从历史进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 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 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 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 1959 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 1965 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进入 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实行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 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 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 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 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假如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原来不难解决。(2)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13 年 11 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