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XX 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育全过程,贯穿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进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究具有我县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育学生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基本原则(一)把握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培育劳动习惯、强化劳动实践。(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落实劳动教育和实践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进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育科学精神,提高制造性劳动能力。(四)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法律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实行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避开“一刀切”。三、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漂亮的观念;体会劳动制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进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学生终身进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四、工作措施(一)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一是纳入课程。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安排,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将劳动和劳技课有机整合,小学和初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劳动课,每周不低于 1 课时,普通高中开好通用技术课程,职业高中落实实作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