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为规范公司数据管理,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范数据安全风险,保护公司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子(分)公司全体员工,以及与公司存在数据交互的合作伙伴、外包服务提供商等相关单位和个人。涵盖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发创新等活动中产生、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第三条 基本原则1. 分类分级原则: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及泄露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施差异化的安全保护措施。2. 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对数据从产生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安全管控,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3. 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数据安全管理中的职责,落实 “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4. 预防为主原则: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第二章 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业务属性和用途,公司数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业务数据:包括客户信息、交易记录、订单数据、库存数据、销售数据等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数据。2. 管理数据:涵盖公司组织架构、人员信息、财务数据、薪酬福利数据、规章制度、会议纪要等用于公司内部管理的数据。3. 研发数据:涉及产品设计方案、技术文档、研发成果、专利信息、实验数据等与公司研发活动相关的数据。4. 公共数据:指可向社会公开或在公司内部广泛共享,不涉及敏感信息的数据,如公司公开的产品信息、招聘信息等。第五条 数据分级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将数据分为以下四级:1. 一级数据(公开数据):可对社会公众或外部机构公开的数据,泄露后不会对公司造成任何影响。例如公司的公开宣传资料、产品介绍等。2. 二级数据(内部公开数据):仅在公司内部特定范围内共享,不对外部公开的数据,泄露后可能对公司造成轻微影响。如公司内部的通知公告、非敏感的业务报表等。3. 三级数据(敏感数据):涉及公司核心业务、商业秘密或重要管理信息的数据,泄露后会对公司造成较大损失。包括客户敏感信息、重要的财务数据、核心技术文档等。4. 四级数据(高度敏感数据):关系到公司生存发展、重大利益的数据,泄露后将对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