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培育培育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依据心理学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育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同学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推断组成确实定的体系,这些推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推断形成一些新的推断。而这些推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推断推理,这就为培育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进展同学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育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 培育同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育同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育同学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育。例如,开始熟悉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育同学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 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育同学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育同学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必须要〔老师〕引导同学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 10 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 1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假如不注意引导同学去思索,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同学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 (二)培育同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管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同学学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同学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有的老师也注意进展同学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