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县第一中学师生健康政策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师生全面进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师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健全人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老师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总之,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对有序、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这一认识进行为期两年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地调研工作?两年来,我走访过近二十所中小学,督导过一所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一年,现就一线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做一总结,接着对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做一构想。一、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两年来,我通过发放师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督导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发现后疫情时代,师生在时断时续居家隔离中上网课,诱发了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老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1、高压态势下繁杂的工作,导致老师失眠、焦虑、抑郁等现象比较严重,约占 30%左右;压力躯体化现象十分严重,如咽痛、偏头痛、肠胃不适、心脑血管疾病等身体疾病困扰着多数老师。长期处于高压下,老师容易脾气暴躁、丧失工作热情、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个别老师出现了损害体罚学生现象。2、社会对老师认同感不足,老师自我认同感低。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双减”后,对老师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校时间越来越长,而他们的待遇并未有明显的变化。社会、学校、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恪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可老师也是人,当住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看病吃药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致使很多老师不得不放弃“初心”,要么辞职经商,要么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疲于应付。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1、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虽然“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但很多家长却因此很恐慌呀,总认为孩子延时课回来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无助的家长又给无事的孩子“加餐”,导致孩子们苦不堪言,在只有分数是唯一要求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身心健康严重受损。2、“空心病”低龄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是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空虚无聊。马斯洛需求理论强调: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人在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爱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