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_第1页
1/41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_第2页
2/41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_第3页
3/41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讨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归纳总结了讨论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的一般思路,认为企业购并动机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及多元性特征。同时,运用这些思路,评价了我国当前企业购并动机,并分析了我国企业购并活动的现状和未来。一、企业购并动机理论评价关于企业购并的动机问题,西方学者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化的讨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隐藏在大量购并活动之后的真正动机。但迄今为止,理论界也未能形成一个比较权威、令人信服的全面解释。与此形成鲜亮对比的现实是,企业界的购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购并数量、规模、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人们迫切需要新的购并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不断涌现的大量购并活动。介绍现存有关购并动机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检验,从而形成法律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关于企业购并动机的理论文献,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1.管理协同理论――差别效率假说该理论从管理协同的角度解释了横向购并的动机问题。该理论认为,假如一家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管理的要求,该公司便有了收购另一家管理效率低的公司的能力,这可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将被收购公司的非管理性组织成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成本有机组合在一起。该理论隐含两个假设前提:首先,假设收购公司不能无条件地释放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其管理层是一个整体,并且受不可分割性或规模经济的制约,解雇过剩的人力资源是不可行的;其次,假设被收购企业不能在相关时段内通过直接雇佣的方式组成一支有效的管理队伍。该理论被称为“剔除无效率的管理者”的牵强运用,可解释混合购并的动机问题。“无效率的管理者”(或者称为“不称职的管理者”)的存在,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得更好,从而使购并公司敢于冒着跨行业的经营风险,从事混合购并活动。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市场是无效率的,公司股东无法更换不称职的管理者,从而只有通过代价高昂的购并活动来更换他们。现实中,这种情况十分少见,实证讨论也很难支持这一理论,如 Linch(1971)在对28 家混合企业的讨论报告中,发现公司试图收购那些拥有可能被保留下来的有能力的管理者的企业;Markham(1973)在对 30年内发生的混合购并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6%的兼并企业更换了两个或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 60%的情况下,所有高级管理人员都被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在解释混合购并的动机方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