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制度创新 适应经济全球化: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上) 中共十五大再次确认了邓小平的"加快经济进展、维持政治架构"的方针,并希望通过贯彻这个方针、维持下一个世纪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这个方针基本上是"六四"以后政策方向的延续,其追求进展和稳定的出发点主要是确保现行政治体制不变。当这个方针把满足执政党的需要放在首位时,它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关系到今后经济进展走向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假如仅仅实行上述方针,中国将很难适应这一转变,更无法维持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十年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导世界各国经济进展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面前,五、六十年代形成的经济进展观明显落伍了,并正在被一种新的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方针所替代。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个大趋势的压力和挑战,而与那些已经建立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原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中国既没有完成经济制度的转型,也没有开始政治制度变革。中国能否凭借相对落后的制度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获得成功,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本文先介绍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说明中国目前对经济进展的理解落伍了。然后,将分析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在九十年代上半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而在今后一个阶段里却对中国构成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中国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会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那么大的矛盾。最后,本文指出,支撑中国过去若干年里经济社会稳定的"花钱买稳定"的方针,已经因资源枯竭而告终;目前国有企业的大规模裁员意味着,政府与城市民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可能酝酿严重社会冲突的阶段。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找到解决中国制度变革难题的出路。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流行的经济进展观把经济进展理解为经济增长加上经济结构的现代化(Meier,1984),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在各国都通用的进展蓝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根据这一蓝图,各国的经济进展是个相对封闭的过程,每个国家都要通过工业化过程建立一个相似的现代工业结构,因此各国的经济进展是一个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的过程,不同国家沿着各自的道路"赛跑",最后按它们经济进展的速度来推断谁领先、谁落后。(McMichael,1996) 根据这种观念,要加快经济进展,政府就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规划到投资,都有赖于政府的操作;一个强有力的致力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