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1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展与普及,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今,由于参加的隐匿性、信息的远程共享等特征,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互联网这条新型的民意发声渠道,参加到公共事务中。在此背景下,讨论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联系,对拓宽公共管理讨论的范围、完善公民参加体制、加快民主政治的进程、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政策价值坚持、社会正义弘扬等方面理论知识的深化以及实践经验的丰富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定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作为核心词,旨在通过对其影响过程及影响作用的分析,探究发挥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民意积极效应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在逻辑和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公民参加、公共政策制定和网络民意的概念及特征。接着,进一步论证在当前形势背景下,正视网络民意的必要性,并由此得出本文讨论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上梳理重视公共政策中网络民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文的论证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阐述公民参加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相关理论基础:善治、协商民主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同时,立足于我国现状,介绍我国公民参加政策制定的主要途径及制度,并简略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实证层面上列举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案例,着重分析网络民意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力求结合现实案例,更加直观地呈现出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首先,针对我国网络民意进展的背景,对我国民意网络化表达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重新梳理其内在优势及缺陷,进而提出阻碍网络民意进一步有序进展的现实困境。此外,重点分析网络民意推动山西“黑砖窑”事件妥善解决的过程及网络“两会”的进展历程、启示。在此过程中,结合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对以上案例进行总结,并归纳网络民意传播的一般模式,为深化分析网络民意的影响作铺垫。基于第三部分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分别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深化分析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二重性影响,即网络民意直接和间接地对我国公民参加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具体而言,网络民意直接对公共政策具体制定过程的影响重点体现在政策问题确立、政策议题设定、政策信息资源、政策决策过程、政策执行和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