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讨论,是一种新的讨论范式。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开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关键词〕 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失衡;“非典”危机;汶川大地震 在人类历史上,“危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人断定,对人类历史而言,危机是常态,没有危机才是例外。从 2025年到 2025 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对中国人民而言,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从“非典”危机到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公共危机”这样的字眼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和重视。在学术讨论领域,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以近年来中国出现的种种公共危机为讨论案例,探讨“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传播“失衡”的对策。 一、公共危机讨论的传播学视角 从传播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讨论,并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视角,已经有不少中外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比如,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就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1〕美国学者费姆·邦茨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2〕中国学者廖为建等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在深具传播学知识背景的学者看来,危机传播(或危机管理)不过是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别形式,因此对其理解和讨论均可运用传播学讨论方法,重点讨论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3〕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