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_第1页
1/7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_第2页
2/7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_第3页
3/7
动脉粥样硬化的讨论(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 动脉粥样硬化的讨论蒋甜甜 制药 121 12773026【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临床与基础讨论的进展,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血管内皮黏附因子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其的影响因素。【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机理;影响因素;并发症;防治1.总论1.1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i。1.2 发病机理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病理所见为胆固醇蓄积,这是脂质说的基本内容ii。血管内皮细胞受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刺激发生损伤后,发生功能改变和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质在内皮下沉积。随后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也逐渐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的损伤处。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黏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脂肪斑演变成纤维斑块。此时脂质进一步沉积,沉积的脂质进一步加重吞噬细胞的黏附、血小板的聚集和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脂质不断沉积,多种炎性细胞逐渐浸润,纤维帽渐渐变薄,慢慢演变为不稳定斑块。以不稳定斑块的裂缝、糜烂或破裂为基础形成血栓,最终导致严重心脑血管损害iii2.影响因素2.1 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CpG 序列 5-胞嘧啶选择性添加甲基基团形成 CpG 甲基胞嘧啶的化学修饰过程。iv2.1.1 ER 基因雌激素受体为类固醇受体超家族的一员,ER 基因v包含两大类:经典的核受体与新型膜型雌激素受体。雌激素通过与 ER 特异性结合,起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脂水平,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白细胞粘附等作用,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1.2 ABCA1 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 A1vi是一种以 ATP 为能源,介导细胞内胆固醇和磷脂流出并转运至贫或无脂的载脂蛋白 A-1 形成 LDL,进而启动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膜整合蛋白,其作为介导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关键转运体,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3 MMP-2/MMP-9 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