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讨论第 4 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常见复杂性疾病。除了传统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及糖尿病等,疾病易感基因、修饰基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常见疾病,多个易感基因,微效作用”理论提出个体的易感基因遗传变异可能大大增加 CVD 的发病风险。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为 CVD 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提供了宽阔前景,从基因层面找到疾病发生的关键分子靶点,据此设计(基因)相关药物,逐步实施病因治疗,根据个体遗传变异导致的对危险因素与药物反应的差异,提出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建立个体化医学模式,使困扰人类的心血管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向往。然而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讨论能否跨越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成为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诊断和危险分层的基本临床依据,尚需要跨越多个挑战。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讨论现状和进展,以期促进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步伐。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遗传学讨论 遗传度>20%的表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CHD 的家族聚集性已在大量流行病学和前瞻性队列讨论中得到证实[1,2],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 表 型 如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厚 度 (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壁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同样具有遗传性,颈动脉 IMT 的遗传度约为 38%,冠状动脉钙化的遗传度为 42%,腹主动脉钙化的遗传度为 49%[3]。因此,近 20 年来遗传学讨论致力于寻找 CHD 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遗传致病/易感基因,确定这些致病/易感基因有利于确定治疗靶点和早期危险分层。传统的遗传学讨论主要运用候选基因策略进行遗传连锁分析讨论和关联讨论。 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遗传 连锁分析 连锁分析讨论(genetic linkage analyses)是患病家系的疾病表型是否与遗传标记(如微卫星序列)连锁,在连锁的基因组区域筛查出致病基因。运用连锁分析已经非常成功地筛查出单基因心血管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的致病基因,但是对具有复杂性状的多基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