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目录CONTENTS•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主题思想探讨与现实意义•知识拓展:唐代祭文名篇欣赏•课堂互动环节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学成就: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创作背景: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成人,长嫂韩氏如母般教养韩愈。到十九岁时又由韩氏包办婚配。二十五岁时韩愈进士及第,作《祭十二郎文》时韩愈三十五岁,任职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因关中地区大旱,韩愈随监察御史上疏请求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因治国之策与宰相看法不同,被降职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而后韩愈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升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之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便回朝任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一日和十二日,接连两天韩愈的三个女儿夭折。韩愈来到长安城南的凤栖原上,面对北方长号,痛不欲生。此时又传来了他的侄子十二郎韩老成也在长安死去的噩耗。这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令他悲不欲生。韩愈从小跟韩老成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叔侄二人始终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开过。韩愈有三个哥哥(韩会、韩介、韩弇),都很早离开了人世。承先人后者,在孙子辈里只有韩老成一人了。韩老成的突然去世使韩愈家族后代面临断绝香火的境地。因此韩愈强忍悲痛为侄儿写了这篇祭文。《祭十二郎文》创作背景唐代祭文特点唐代祭文价值唐代祭文特点及价值唐代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次,它展现了唐代文人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唐代祭文是唐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唐代祭文在形式上通常采用散文体裁,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在内容上则注重表达哀思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逝者的评价和对其生平事迹的回顾。02文本解读与赏析简述写作背景及目的,引入主题。引言回忆与十二郎的交往,表达深厚的感情。第一部分(1-2段)叙述十二郎的身世和遭遇,抒发对十二郎的同情和哀悼。第二部分(3-5段)交代祭文的写作缘由和时间,再次表达对十二郎的怀念之情。第三部分(6-7段)文章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关键语句分析及情感表达“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表达作者自幼失去依靠,依靠兄嫂抚养的孤苦无依之情。“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叙述兄长去世后,作者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的经历。“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强调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十二郎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表达作者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欲绝之情。如“如泉之流,如日之升”,形象地描绘出十二郎年轻时的英俊形象。比喻手法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