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古汉语代词 带词 种类 意义 用法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第一节 人物代词 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尚书》,例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例如: (1)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2)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匏有苦叶》)——按:涉,徒步过河。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予)”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 (2)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3)(齐侯)对曰: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左传·僖公九年》)——按:唐·孔颖达《左傅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例如: (1)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卑也无尊崇、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