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在问题中思索数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同学在问题中探究,在问题中讨论沟通,让同学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老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 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同学"跳一跳够得着'。 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同学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作单位"1',我通过〔制定〕问题,让同学列式计算、比较,同学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 1/5 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 天修完,天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同学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 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同学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制定时,让每个同学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同学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 3,但不满 4,然后又发现不满 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 3 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展了同学思索的空间,在合作、讨论、互相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同学之间的讨论沟通、争议等激起了彼此的灵感,引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同学思维的火花,使同学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欢乐。 在亲历中心得数学 同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同学被动汲取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同学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同学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心得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宽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老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而且还可以活跃同学的制造思维。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同学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漂亮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同学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同学的脑海的中就很容易形成。 由此可见,同学只有经历学习活动,才能感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