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钻研教材、了解同学,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同学学习、老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同学喜爱教材、喜爱学习,是首先值得合计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化讨论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同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育,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同学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致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同学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觉得这时老师就要对你的同学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制定〕通过他们的思索、合作会有真正的提升。只有这样,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老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想,使教案更贴近同学、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同学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写同学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沟通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同学总会有"革新的火花'在闪耀,老师应当充分肯定同学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同学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同学也是一种欣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老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同学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 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我很兴奋,借机让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洁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认真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同学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激励了同学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升了同学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同学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化地熟悉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看法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