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利用认知冲出,激发求知欲。 认知冲突往往会使人处于一种内部失调状态,而这种内部失调是促使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动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陷入矛盾、冲突的认知情境中,求知欲便会大大加强,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同学积极思维。好奇与激烈的求知欲使同学的注意力集中指向疑惑之处,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同学产生解疑除障的激烈要求。这时同学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此时是智力进展的最正确状态,所以新课导入时,可依据教学内容,抓住疑点创设思维情境。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依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发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同学一开始可能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同学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同学思维的终结。小同学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爱追根问底,倘假设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育同学独立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利用游戏,活跃学习气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孩子,游戏是他们忠实的伙伴。我依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具的操作与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数学游戏。同学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理解概念、掌握法则、进展思维,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在教学《初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在同学观察、触摸、联想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看谁摸得准'。内容是这样的,准备了两个纸箱,第一个纸箱里装有:正方体木块、长方体纸盒、易拉罐、三菱柱、圆锥体等。 第二个书纸箱里装有:正方体木块、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学具、圆柱体等。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各选一名代表按老师要求从书包里摸长方体(或正方体),其他同学一方面为本组代表出主意,一方面担任裁判。哪组代表摸得又准又快,哪组为优胜。在游戏过程中,随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