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知识培训•猩红热概述•猩红热预防措施•猩红热治疗方法与护理技巧•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策略部署•家庭防控措施指导•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工作方向contents目录猩红热概述01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定义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传播途径定义与传播途径发病原因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危险因素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皮疹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于24小时内布满全身。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当地是否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情况,是否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口疮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流行病学资料骤起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苍白、杨梅舌、帕氏线、恢复期脱皮等,为猩红热的特点。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咽拭物培养得溶血性链球菌。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猩红热预防措施02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尽量避免与猩红热患者接触,特别是在他们发病的一周内。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患者不随地吐痰增强免疫力室内通风消毒措施垃圾处理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卫生整治要求0102030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对可能被猩红热病毒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加强公共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效果评估对接种者进行定期随访和效果评估,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续时间。同时,收集和分析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为疫苗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疫苗接种对象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等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接种时间和剂次根据疫苗类型和当地疫情情况,制定合理的接种时间和剂次安排。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了解并遵循疫苗接种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确保接种安全。疫苗接种策略及效果评估猩红热治疗方法与护理技巧03局部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可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外涂,以收敛止痒。对于口腔黏膜损害,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以控制感染并预防并发症。同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发热和疼痛。并发症治疗如出现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局部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探讨风热侵袭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毒热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猩红热患者多为儿童,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不良刺激。心理护理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西瓜汁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海鲜等发物。对于高热患者,应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营养支持患者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策略部署04每天对入校(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观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报告。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缺勤追踪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对缺勤学生及时追踪原因,了解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为每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温、症状等信息,便于追踪和管理。030201加强晨检制度和缺勤追踪管理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向师生家长普及猩红热防控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师生家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加强个人防护组织师生家长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