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一 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 19 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早在 19 世纪20 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认为假如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逝。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躲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该派只讨论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讨论。B 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⑴ 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 20 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也就是完形。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⑵ 认知——发现说(布鲁纳)(P149)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究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综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