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符号意识一、让同学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 数学符号的引入,可简短地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与空间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并推动数学的进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生动地展示这种情境,让同学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并从中体验到优越性,从而激发新奇感。强化认知动机。例如,教学"熟悉=、、'时,〔老师〕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同学喜爱的"森林运动会'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同学能快速地进入最正确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饶有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同学通过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发现兔子和猴子一个一个正好对完时,老师引导同学说出"同样多',从而引出符号"=',即上下两横对齐且一样长。又如教学"熟悉多、少'一课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同学观察。并引导得出 53、35。这样教学,让同学感到数学符号比语言明了,使同学明白数学符号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再如,"约等于'符号的引入,先让同学了解一些很大的数目,这些数目实际上是近似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已不能再表达准确的意义,为此必须再引进一个新的符号"一'。又如分数符号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测量中计算得不到整数的矛盾而引入的。教学中。引导同学从日常语言过渡到数学文字语言,最终引出数学符号语言。 二、采纳逐步渗透的方法培育符号感 培育同学的符号感,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数学的计算中,就用()、□、○、△、?等代替变量 x,让同学在其中填数。例如 1+2=□、6+( )=8。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也同意用这种填空的方式完成。如:树上有 25 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 12 只,飞走了多少只?可以列式为 25-( )=12。到了中年级,在教学"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出现用字母 x 表示数的思想,如求 x+15=40中的未知数 x。也可以出现用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s 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还可以向同学介绍一些符号背后的有趣故事,使同学感受到每一个数学符号的出现,往往就意味着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的降临。到了高年级,可以激发同学进行联想活动,提升他们驾驭数学符号的能力。例如由符号"1'可以联想到 5/5、单位"1'、"0.5+0.5'、一个事物的整体等,由"'可以联想到乘法,由"-'可以联想到加法等;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同学画线段图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复合应用题,有意识地训练同学用自创符号(图形、标记)来表达题意。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