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要如何分层教学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应依据不同层次同学实际状况,分层次备课。仔细钻研大纲、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同学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同学的不同要求,将同学的学习目标依据同学的不同状况尽可能置于他们的最近进展区:对学习有困难的 A 组同学,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 C 组同学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多动脑筋,多思索,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过程〔制定〕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 A 组同学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 C 组同学的求知欲。在制定问题及学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同学的层次相一致。制定较易问题,尽可能让 A 组同学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制定较难题,让 C 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可以让优等生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差等生则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索,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同学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学习制定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学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索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老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关于选做题、思索题等进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这样既增大了同学思维量,拓宽了同学的思路,又减轻了同学的精神负担。 分层学习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各层次同学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正确的训练,题库习题分层次编排,由易到难,逐步提升,达到分层提升的教育目标。即 A 组(基本)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同学必做必会;B 组(中等)题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C 组(提升)题特别灵活运用训练,探究能力延伸。A 组同学必须完成基本题,并能拓展至提升题, B 组同学完成中等题并争取完成提升题,C 组同学直接完成提升题。 虽然 B、C 两组同学没有做基本题,但他们完全可以在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