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差生关注同学的已有知识经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上课前要充分了解同学的实际状况,结合同学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正确分析同学的知识基础,明白同学想学到什么,以此确定我们教学的目标,从而精心〔制定〕合适同学学习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9 的熟悉'时,老师应充分利用同学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 9 只是比 8 多了一个,数的组成、读法、写法方法上都一样,可以让同学通过旧知识迁移解决了新知识。 同时,同学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培育。又如,教学"角的初步熟悉',同学已有生活中见到的角,图形中见到的角等经验,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同学思索"生活中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尽快地调动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同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注同学的生活经验,让数学走进同学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重要理念。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让孩子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猎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老师在课前准备中要仔细对同学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同学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出现形式贴近同学的生活经验。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从数学的角度说,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人为规定的,但这种规定又有相对的合理性,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因此,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不能脱离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例题是"用 50 元钱买一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同学依据生活经验容易理解应先算买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 50-20。但是列成综合算式"50-205'后,依据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已有的运算顺序的规定与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为了使 50-205 改变运算顺序,能够先算减法,必须要添加"( )'。因为紧密联系着同学的生活经验,同学对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和对其发挥的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会体会得十分清楚。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8 人,小朋友 150 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 30 元,同学每人 15 元,团体 30 人以上每人 20 人。请同学们制定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制定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育同学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2 如何让小同学爱上数学学习 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