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1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1_第1页
1/25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1_第2页
2/25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1_第3页
3/25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 爆发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日本本田与雅马哈公司之间的摩托车市场之争,被称为摩托车行业的第一恶战,又被称为“近代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一次竞争”。尽管这场历时两年的恶斗以本田大获全胜而结束,但在这一“经典之战”中,双方均展示了高超的战略技巧。对这场经典的本雅之战双方所采纳的战略、战术进行回顾与分析,将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参加国内和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背景分析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当时的日本摩托车市场以每年 40%的势头增长,行业的首席宝座数易其主。最初是东发公司,其占有率为 22%,本田居次席,为 20%。但在此后,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东发公司一直对扩大生产下不了决心,固守旧志。而本田则力求与每年 42%的需求增长率相适应,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长了 66%,并为此果断筹措了大量的银行贷款。而东发则自恃第一,安于现状,没有把本田放在眼中。这样本田才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成本,从而在摩托车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5 年时间内本田取得了摩托车行业稳固的霸主地位,夺得了 44%的市场份额。这时摩托车市场的年增长率已下降到 9%,面对本田的咄咄之势,东发再也无力回天。在让出首席宝座后,东发一败涂地,终致破产。本田自此则不断进展,实力益发雄厚。到 20 世纪 70年代,日本的摩托车市场基本上是四分天下,依次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其中,本田在日本本土上的占有率高达85%,稳居宝座。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世界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增长明显减缓。为此本田决定开拓新的生产线———进军汽车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而当时的日本汽车行业还很不景气,为了防止新事业的失败,本田不得不将公司里最好的设备、技术力量和优秀人才投入其中,从而使得摩托车部门出现空虚和停滞的状态。但本田万万没有想到,此举竟导致了近代工业领域的一场“经典之战”。双雄鏖战就在本田致力于汽车生产,无暇顾及摩托车业务时,原来居摩托车行业老二的雅马哈公司,认为这是一个竞争世界第一的好机会,为此它不惜一切代价积极拓展摩托车市场。在雅马哈的猛烈攻势下,本田公司节节败退。1970 年本田的销售额以 3:1 领先于雅马哈,到 1979 年本田的摩托车销售额一直没有增加,雅马哈公司则将本田公司领先的程度从 3:1 降到了:1。在 1970 年初,雅马哈只有 18 种车型,本田有 35 种。到 1981 年雅马哈是 60 种,本田是 63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本雅之战:案例及启示-1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