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时间单元内容计划课时实授课时第一周至第二周第一单元面的旋转2圆柱的表面积4圆柱的体积2圆锥的体积2练习一和单元检测4第三周至第四周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1比例的应用2比例尺2图形的放缩与缩小2练习二和单元检测3第五周第三单元图形的旋转一1图形的旋转一1图形的运动1欣赏与设计1练习三2第六周至第七周第四单元变化的量2正比例2反比例2练习四2第八周至第十周期中复习及检测整理与复习5第十一周至第十七周总复习数的认识数的认识1整数2小数分数百分数2常见的量2运算的意义2估算2计算与应用2代数初步运算律1用字母表示数2方程2正比例反比例3探索规律2单元检测2图形的认识线与角2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2图形与测量4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位置2单元检测2统计3可能性2解决问题的策略2第十八周至十九周总复习毕业模拟检测5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面的旋转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二、活动二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学生体验:线动成面三、活动三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四、找一找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五、说一说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六、认一认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七、练一练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3、想一想,连一连4、应用题八、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认识圆柱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3-4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