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要点中心,分析观点态度(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包括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等.3.细读选项.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发现出入,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勾画出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进而分析概括.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要仔细审读推敲.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蕴含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要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细节中分析提炼和概括.题文相与析,机关巧识破比对题文——解题者突围的命门由题及文,锁定区间;题文观照,细节比对.注意选项在对原文的转述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的本质变化.题文比对的角度、内容及目的角度题文比对的具体内容比对目的人事关系分清主次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及不同结果以防人事错位时事关系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明确诸事的先后次序以防时序错位地事关系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时间、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以防地点错误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弄清其内容、观点或态度以防曲解原意添加内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本无的内以防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容因果关系比对原因、结果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以防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识破机关——命题者设计的陷阱在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在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等方面设置误区.命题常设误区列表人物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对象错位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造成了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顺序颠倒在概括传记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杂糅混乱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的事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关系强加因果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事物、人物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原有因果关系颠倒内容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曲解原意曲解个别词句的含义,或故意忽略关键词语,致使转述背离原文中心观点错误故意将原文某些论证材料所阐述的道理说错,致使对事理的阐述出现错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信息,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到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任意拔高故意抬高某些人物、作品或成就等的层次地位,夸大其词地做出不够客观的评价典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