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来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2.过程与方法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三、教学准备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活动:看一看.(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1.光的来源(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2.活动:分一分(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学生回答.(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学生回答.(人造光源)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类可真厉害.板书:人造光源.(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3.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猜测.(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证明猜测呢?学生思考后,讨论两分钟,讨论结束后发言,描述实验方法.(3)8人一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纸板和手电筒,按照课本中活动3的方式进行摆放.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打开手电筒,是否可以透过几个纸板的小孔看到光?(4)准备蜡烛、纸板、纸屏,按照课本的拓展活动在讲台上进行摆放,进行演示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每次6-8人.(5)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试着作出解释.(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猜想、现象、解释等.2.小组讨论,学生评价:(1)实验结果.(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还有没有其他的探索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路.(四)总结评价1.师生共同小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传播方式、实验是验证猜测的很好的方式,合适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结论.2.整理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课桌,准备下课.五、板书设计光的来源和传播一、发光的物体二、光源的分类三、光是怎么传播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准备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