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的减贫增收效应① ——基于山西省 110 个县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背景下,本文使用山西省 110 个县的县级数据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其集聚程度对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县级层面地方政府的自然优势,但只有形成一定的集聚程度达到产业化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并对农民收入产生减贫增收效应,在产业化精准扶贫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集聚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地理标志产品;减贫;山西一、引言产业化扶贫作为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是通过扶持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新型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采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政府主导并强力推动的产业化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农户效益亏损、农企纠纷不断的现象。河北阜城县一位农民——政府苦心栽培的种菇大户,因种植双孢菇赔了本钱,在县委大院用一把木刀插进自己的腹部,几乎当场送了性命 ②。有学者就曾痛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过分干预经济,造成一些行业产① 邰秀军,男,1972 年,副教授,管理学博士,联系电话 13643573544;电子邮箱:taixiujun@163.com论文资助:本论文受山西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产业转型与升级”研究中心基地课题“促进百企千村产业化扶贫的公共政策研究”(2014025)和国家社科基金(15BMZ094)联合资助。② 人民网,发展产业化 力避瞎指挥,(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53/5411/561013.htm)能过剩的现象,指出“政府如果让你养猪,你养鸡就对了。③”这些都是由于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遭遇产品“撞车”的困境。实际上,很多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也认为,在如何选择扶贫主导产业上面临两个“两难”的局面,第一个“两难”是:以农业为主的富民产业,上了规模才能形成气候;但是实现规模化又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另一个“两难”是:不搞政府主导,群众观念难转变;而行政强力推动,又会带来“一刀切”的弊端。地方政府不是市场主体,市场嗅觉未必灵敏准确,容易跟风卷入同质竞争导致价格暴涨暴跌②。在一些地方产业化扶贫面临困境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产业化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功。如大连金州大樱桃在整体市场减产的情况下,大连市的樱桃果农收入却增加了上亿元;黑水貂养殖在全国水貂养殖市场占 60%份额,成为国内水貂养殖的首选品种……大连市依靠当地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