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6 页例 5。 【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展计算。 2.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力量。 3. 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 培育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看思索,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加意识,敬重学生的自我发觉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舞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进展。 一、激趣引入,稳固旧知 老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得意的小熊啊,今日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嬉戏。 1. 对口令:2、3、4、5 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展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慧孩子呢。 2. 口算:3×3= 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 5×4= 1×4= 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 图 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 棵玉米,每棵结 3 个)请学生观看,你发觉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 4×3= 3+3+3+3= 2. 图 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协商争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 3+3+3+2= 3×3+2= 4×3-1= 2+3×3= 假如学生列出最终一个算式,告知学生要先算乘法。 老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索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 图 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相互沟通。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长 1. 第 56 页的“做一做”。 第 1 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 2 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