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钢琴》的教学设计 《奇怪的钢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写本课 10 个生字,会读文中 16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冼星海在艰难的环境中对音乐的喜爱与追求。 过程与方法: 1.倾听冼星海的乐曲,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冼星海。 2.查阅资料了解冼星海的曲和人。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冼星海在艰难的环境中对音乐的喜爱与追求。 教学媒体: 课件、搜集有关冼星海的歌曲,了解冼星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冼星海的乐曲让大家观赏。 2.过渡 师:歌曲好听吗?你们想不想知道歌曲是谁写的?是怎样写出来的? 二、学文 (一)提醒课题,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留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足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刚那几个同学读书的状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意见 5.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6.选择一个自己认犯难记的字,说说怎样记住它,并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开火车识字。 7.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认读状况,并在评价册上给以评价。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师:自读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争论解决。 1.自读课文,提问题。 问题假设: (1)冼星海是怎样创作乐曲的? (2)生活艰难,冼星海问什么不把钱来买吃的? (3)瓷器也能发出像钢琴一样的声音吗?…… 全班争论问题,引导学生多读书,从书中得到问题的答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将学生引向课外。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用歌声感染大家,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观赏的眼光对待别人。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有重点的识字,做到省时高效。同时注意对字义的理解。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他的内心需要,所以他们非常有探究的欲望。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老师对问题的预设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可能有很大的出入,老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