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书分享心得原文: 假如你“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来衡量成功”,并“有很大成功和赚钱的压力”,那么在你眼里,这一切就都是破产的**。当把一切都化约为理财时,我们就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幸福。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独立宣言》上标举“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幸福的权利”?因为“幸福”不是个理所应得的东西。你有追求的自由,但不能指望别人担保你一定就能得到。你更不能因为你自己的要求没有获得满足,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 什么样的态度才能使人幸福?还是想想那古代的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当你赢得了众多的认可时,多一些自我怀疑;当你面对冷落和非议时,多一些主见。Out一点,也许正是自我完成之必须。你能躲开你的同伴,躲开世人,有足够的时间留给自己才有成就可言。 成长本身,是通过和年长者的沟通完成的。过度屈服于同伴压力,拒绝信任长者,是反智、反历史的,会导致成长的障碍。 摘自薛涌《年轻可以一无所有》2025 年 薛涌说我今年 53 岁,我的职业是老师,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扫过厕所,在耶鲁读讨论生时从垃圾站捡旧家具……这些我要一直说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后代学会。这是作为长辈的职责。《时代》周刊在评论那些二十几岁就已经感到“青春的沦陷”的年轻人时说:成长首先意味着和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相处,听他们的教诲。老实说,听我话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较顺。咱靠这个领工资。我对年轻人一向尊敬,他们还看得起我,多荣幸呀。但我希望你们有朝一日会不再看得起我了,这说明你们走到我前面去了。 薛涌: 著名作家,与林达并称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 50 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被认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领袖。出版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参加孩子的成长》、《谁的大学》、《培育精英》等二十余部作品。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五十三岁首部致青春之作,写给在这个时代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人生难得 30000 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