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观后感 昨天下午,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进行。95 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消逝,场内全部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育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效劳。”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 1 万5 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制造出中国肝胆外科很多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局部。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简单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根底讨论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根底讨论平台,扩大试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试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始终在思索: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 90 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抓紧把科学院、讨论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育人才。有人、有平台,根底讨论就能开展下去,20 年、30年、40 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我是医生》观后感 2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气氛,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电影《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 6 月 7 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 这部电影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叙述他年逾九旬依旧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95 岁的吴孟超是闻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