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_第1页
1/16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_第2页
2/16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_第3页
3/16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育学生探究、沟通的力量。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 年 2 月 6 日,气温最高零下 1℃,最低零下 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一般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终时刻用抖动的笔写下的最终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老师读(感情肤浅,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一般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分散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 月 12 日,北海冰融。” “3 月 29 日,山桃始花。” “4 月 4 日,杏树始花。” “4 月 15 日,紫丁香始见。” “5 月 1 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 1936 年到 1974 年的 38 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 1917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头,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需记录的内容。由于战斗的缘由,只保存了从 1936 年 1 月 1 日到 1974 年 2 月 6 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 38 年又 37 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沟通,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局部。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