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要培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课程重点培育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将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并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 Office 办公软件中现今常用的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了解计算机的进展简史和基本组成、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中文输入方法。2.了解 Windows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熟练掌握 Windows 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了解 Internet 的基本概念,掌握 IE 的使用。熟悉电子邮件的用途,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3.了解 Word 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 Word 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4.了解 Excel 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 Excel 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实践环节,培育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三)教学基本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进行。通过电子教学软件,老师在一台计算机上演示讲解,学生在其他计算机上同步观看;或通过投影展示演示。老师演示讲解完一个问题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每章上机练习题要求在计算机机房完成。二、教学设计(一)总体设计本课程总学时为 64 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 28 学时,上机实习 32 学时,课程评价考试 4 学时。具体分配学时如下:教学模块名称学 时备注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81. 每 个 子模 块 都 是 一 个完 整 的 工 作 过程;2. 模 块 中的 每 个 子 项 目是 循 序 渐 进 的过程。模块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 Internet 的应用2模块三:文字处理软件 Word 18模块四:电子表格软件 Excel 20模块五:演示文稿软件 PowerPoint 12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考试4合 计64(二)教学资源参考教材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