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天上来》读后感 1000 字庚寅岁暮春,读了南开大学毕业的崔济哲的散文新作《风从天上来》,不由也向天上望去,苍云裹着孤鹰,盘桓着 北京陈建功和西北贾平凹都为此书写了 序 ,俩文学家齐说:崔济哲的散文 沉静 、 厚实 ,与我感受到的主调一样。这 厚 与 沉 中,苍苍然透着一股雄气,一股残存的老北京城门楼子和荒阔的晋西北黄土高坡的苍凉雄气,读来,好像喝着一瓶让血滚动的 老白干 ;血,流向那横际的沧海。 《风从天上来》分四辑,一辑 风从天上来 和四辑 悄然走进又默然走出 是写走过的路,二辑 追忆年华 与三辑 半轮残月照昨天 是写走过的路上的人和发生的事。崔济哲的散文大多是 时间与空间的回放 ,在 回放 中我们看到的是:顽劣的孩子、坚韧的知青、顽健的新华社记者,这作者自身的三个生活历程和三个 自画像 。三个经历、三个 顽 ,崔济哲是 顽 得极出色的:7 岁的他钻到废弃的碉堡里玩,掉进石灰池里,呛得半死;晋西北 插队 吃高粱面饼子、拉不出大便,不惜劲儿地干一年换 16 斤麦子,崔济哲干了 6 年;拿着新华社介绍信到 洪洞县 采写《不许敲国家重点工程竹杠》,与成千的臭虫、跳蚤睡一块床板,连吃 40 顿熬南瓜,一顿一头生蒜顶住拉稀;以至新华社没有人不知道崔济哲的!崔济哲把这些写进散文中,读来让人看到一种从艰难困苦中挺拔而立的苍劲! 这其中,崔济哲是有意 埋伏 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他 1978 年从山西考进南开大学中文系。那个课堂,是他一生中最珍惜的,在《背书》一文中,他写道:国学大师叶嘉莹讲古诗词,特意指导崔济哲去 背 诗,背则熟、背则透,背则 诗 会走进心中! 《风从天上来》中,凡情与景对话、情景交融、景催情生时,崔济哲都下意识地 冒 出古诗词来:写草原上枯黄的草与他想象的 碧绿连天 形成反差时,作者写到 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着抬眼一望天,他解嘲到真个 草枯鹰眼疾 了,两个诗句在此用得恰到好处,形象逼真,把读者带到其境其情之中了。崔济哲到伦敦,他秋访剑桥,伦敦、剑桥的秋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读者就在这 不似 与 胜似 之间想象吧,伦敦的秋就是与北京的秋极不一样。写到 雪 ,崔济哲马上在散文中给我们吟出 大雪满弓刀 五个字,雪的气概、雪的节奏、雪的音量,飘飘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这都是崔济哲把诗 背 在肚里,把诗 装 在脑里,用古诗词来调节自己的形象观察力与形象描述力的结果。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