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 1.学问与技能 (1)把握作家作品学问,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领悟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4)领悟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孤高的明月意象。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小组探究,品尝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博大的胸襟,领悟诗歌主旨。 (2)理解壮志难酬、无人共语的孤独孤独。 (3)体会诗中反映的离乱时代人民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在古代,科学技术落后,很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眼里奇妙而又美妙,遥远的月亮引发了人们很多美妙的联想,同学们了解哪些?知道月亮都有哪些美称吗?引入。 预习预备:朗读诗歌;查找相关资料,预备沟通;梳理咏月诗句,了解关于月亮的传奇。 沟通:介绍自己知道的诗句,提示重点生字词。 培育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老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老师提出合作要求: 1、《把酒问月》中问了几个问题?理解这几个问题。 2、第六、七两句怎样理解? (两句进展了深刻的思索:古人无法观赏今日之月,今人也无法赏明日之月,而月亮却永久照射着来了又去了的生命,比照之下,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人的存在又是何等渺小。) 3、尾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老师适时点拨。 学生朗读诗歌。根据要求理解诗句,沟通。 (3 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宁知晓向云间没、嫦娥孤栖与谁邻;朝逝夜现的明月在李白的追问中呈现出跨越无限时空的苍茫浩瀚感,也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宽阔无边的时空之中) (尾句摆脱了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回到“对酒当歌“的欢乐生活中来,既有准时行乐之意,也呈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襟和潇洒飘逸的共性。) 借助关键问题理解诗句意义,培育学生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量。 3、比照探究 同样的诗人,同样的月色,却不会总是同一样的心情。解读《月下独酌》,合作探究: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哪些诗句写出了“独“? 3、哪一句写“独“写的有特色?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学生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沟通、评价。 培育学生的理解...